2010年12月19日星期日
日本U-Court住宅
台灣立報/李宜霖
|
日本知名建築學者延藤安弘,曾經在日本京都洛西地區透過參與式設計,協助興建協同住宅「U-Court」。延藤安弘在台灣大學城鄉所演講,重新回顧U-Court至今20年的歷程,包括參與U-Court住宅共同營造、落成、入住,以及入住後,住宅如何打造成家園的過程。
所謂協同住宅(cooprative housing)曾於1974年左右開始在日本建築界形成過一股風潮,日本協同住宅大約有330個案例,戶數約1萬戶。U-Court住宅落成於1985年11月,雖然是25年前的老案例,但居民卻覺得越陳越香,充滿前瞻性。
延藤從U-Court住戶的媒合談起。1982年4 月,在京都開始公告招募欲入住協同住宅的參與者之後,報名人數超乎預期。一開始舉辦讀書會,共同學習協同住宅的理念,後來也參觀其他社區先進的案例。透過這樣的彼此交流過程,原本是陌生的一群人,在集合住宅興建之前已建立一個「社區」關係。
這個京都協同住宅計劃共有48戶參與,雖然首先在京都市區尋找基地,但地價過於昂貴,因此後來轉到京都西邊的郊區,當年如火如荼進行開發的洛西新鎮。其中面臨公園有一小塊地由日本住宅公團出售,參與者共同承購,供協同住宅使用。 |
居民共造社區夢想 |
協同住宅公告招募1年半後,終於成立住宅合作社,接著動土。這個社區共有3千坪的基地,提供48戶居住,中間有中庭以樓房包圍,但面對公園的入口處有缺角,類似倒過來的U字型的平面規劃,所以協同住宅取作「U-Court」,將每一位參與者對住宅未來的希望,都畫進去草圖。
1983年12月25日,決定每一戶住宅的樓棟位置。其方式並非是抽籤,而是經過全體參與者共同討論建立的共識。只要任何一戶反對就必須重新來過,要有全體的贊成才算共識。大家從早到晚熱烈的討論,總共花了12個小時,透過討論一步步化解衝突、矛盾,用集體的方式來決定住戶的配置。最後大家一起切蛋糕過聖誕節,慶祝協同住宅前半段的規劃完成。有一年夏天,居民在基地上立起一個看板,將想法寫上去,介紹社區未來的樣貌,也告知周遭社區鄰居,U-Court共同建造美好社區的理想。 |
營造中庭的互動空間 |
停車也是社區令人頭痛的問題,但U-Court停車場設計在社區後方一角的地下室,汽機車僅許由後門進出,只有行人能由大門走中庭,老弱婦孺行走很安全。延藤說,在中庭,不同住戶的小孩互相玩在一起,自發地形成年紀大的照顧年紀小的,形成不同年齡層的社會關係。當時,日本社會逐漸離開社區互相照護的人際關係,但U-Court保有中庭的公共空間,可以持續發展社會關係。
坐輪椅的人可以自己推車,遇到上坡,鄰居也會幫忙,社區居民互相照顧。延藤提到,社區居民針對中庭要不要設置水池,有很激烈的討論,不是用投票,而是從小朋友需要怎樣的成長環境去思考,居民有共識後才設立水池。
U-Court開始招募後,總共花了3年10個月,住戶終於入住協同住宅,開始實際生活。小朋友放學走進U-Court大門,感覺到48戶是共同一家。
建設經費並不特別昂貴,反而節省很多成本,譬如陽台種植物花盆是用建設水溝的水泥塊來搭設。每戶的隔間設計不同,而且陽台之間沒有隔離,可以相通,雖然大人不會去窺伺別人隱私,但小朋友則會在陽台走來走去,這也讓鄰居產生互動關係。延藤說,沒有隔離的陽台,並不是由建築專家來提案,而是居民基於日本民間社會居住文化傳統,討論想出來的點子。
延藤分享說,居民跟規劃設計者有共通的想法,樓梯間應做成傳統社區的巷道,風可以穿過樓梯,雨可以飄進來,可以種花、樹,一般集合住宅樓梯,只有上下走路的功能。
U-Court玄關沒有一戶人家是用鐵門,很多都是用玻璃木門,延藤表示,依據日本傳統,玄關就像家屋的臉一樣,要有個性,也要弄的漂亮,不是內外部的隔絕,而是可以感受到居住人家的氣息。
有一家戶給小朋友玩的房間,牆壁沒有貼壁紙,也沒有粉刷,給小朋友自由發揮,可愛的壁畫年年增加。原本只是節省建築成本,變成有助於小朋友成長教育。
U-Court大門左手邊有社區的聚會所,居民共同自主舉辦小朋友的安親班,也接收周遭社區的小朋友。在社區外的公園,社區媽媽們組隊練壘球。
U-Court不像周遭現代化的集合式住宅去人性化,U-Court的陽台種了許多花草。過了好幾年,U-Court陽台、外牆種得長春藤及各種植物長出來,社區充滿綠意盎然的樣貌,延藤認為,鋼筋混擬土的建築隨直向蔓延的長春藤,跟自然環境可以融合,與生態共生,人跟人之間透過橫向互通的陽台,發展鄰居關係。居民在巷道兩旁種花,但小朋友調皮地採花嬉戲,隔年,大人找小朋友一起來種花,一同養護花檀,社區慢慢呈現花團景簇的景象。U-Court社區營造並不是專業者來營造,而是社區自發地培育出來。
註:延藤安弘在台灣大學城鄉所演講,由宗田昌人進行翻譯。
京都U-Court住宅的生機盎然,肇因於建築師對於自身角色的反省與再認識,建築師退位為住宅設計的組織者,而非唯我獨尊的皇帝。透過參與式的規劃設計過程,由居民自己擔任環境的規劃者與設計者,居民說了算!才能發展出如此與自然結合的生活空間。(圖文/于欣可)
京都U-Court住宅雖然使用現代的鋼筋混凝土(RC)材料,但居民在一開始就參與在其中的營造過程裡,居民一同提出對於現代社會共居的空間需求,並實踐與自然共生的理念。(圖文/于欣可)
|